“毒教材事件”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 没想到,大家关注的热情依然高涨。 不可否认,一些人认真找纰漏,慢慢地,很多问题浮出水面。 同时,一些人像是在用显微镜窥视别人的身体,然后刻意挑出所谓的毛病。 之前我们写过教材里确实有问题的部分: 但现在我觉得对教材的上纲上线越发离谱疯癫了。 听听这11个“忠告”,声嘶力竭又荒唐至极。 01. 教材封面不能出现外国人 几位微博大V指出,两册《语文同步读本》的封面是外国一家子。 二年级下册封面是黄头发的外国人一家。 五年级下册的封面是日本一家子,他们还说唯一的中国人是保姆。 更有人觉得,可怜的猫也是中国的。 接着他们谩骂指责这是崇洋媚外、用心歹毒、包藏祸心。 在被一系列难听话语定性后,这两本教材莫名其妙地成了“毒教材”。 但真是吗? 以“中日混搭”封面为例,其插画是小说《我是猫》里边的插图。 《我是猫》是一部文学作品,作者正是将“我爱你”译成“今晚月色真美”的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写的小说风趣幽默,小孩子也适合阅读,所以作为节选内容,它早就入选小学语文教材。 中国的少年儿童正需要领略外国风情。 这也是一直推崇的事,也是《语文同步读本》的主旨所在,为此,它的目录里罗列了许许多多的外国文学作品。 这时候,《语文同步读本》拿以日本小说为背景制作的插图作封面也未尝不可。 而且,普通人根本无法判断保姆是不是中国人。 她除了服饰和女主人不一样外,其他方面没什么区别,凭什么不能说她是日本人呢? 如果因为她是保姆,天然地定义她是中国人,那要追究的不是编写组的问题,而要追究质疑者的自卑心态了。 至于猫是中国的猫的言论,更是无稽之谈。 谁有这样的火眼金睛啊。 《语文同步读本》共12本,想必网友在其余10本里挑不出封面问题,那是不是说明: 编写人员通过封面提前普及外国文化,让小孩子尽早接触故事内容。 所以,这和“教育奴化”根本无关,倒可能是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 02. 配图里不能有外国人 有博主怪罪: “就算不是西方作家的作品(甚至人物都没有出现名字,无法判断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配图也是西方人,比如这篇《钓鱼的启示》。” 《钓鱼的启示》是美国短篇小说家兼建筑家詹姆斯·勒菲斯特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他想借小说告诉人们,面对生活中的诱惑,还是要坚持正确的选择。 对于普通人来说,无非是打开网站搜索一下就能获悉这些信息。 03. 教授生词不能用外国人名 有博主怪罪,教授生词的方式很多,赤裸裸地用外国人名,非常不专业。 比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7课《我不是最弱小的》中外国主人公名字“萨沙”中的“萨”;比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8课《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中外国主人公名字“卡罗尔”的“卡”、“罗”、“尔”。 生僻字词本身就多见于外国人名地名中,孩子们迟早会遇到。 另外,教授生字里外国人名占的比例实在不高。 不过这个比例现象,并不会被提及,因为上纲上线的人只觉得所有的生字都用在了外国人名上。 于是更哭笑不得的现象出现了。 之前是懒得翻翻各种教材,现在他们可能连同一本教材上的内容也不愿意比较了。 04. 教材里不能出现外国的正面内容 这是讨论最激烈的问题。 许多网友指责书本把征服珠峰的人都写成了外国人,言外之意是外国人有冒险精神,而中国人没有。 残疾的美国人爬山,因为他有冒险精神。 学生去当志愿者,因为他们有爱心。 总之,教材里外国人代表了道德的美好一面,中国人囊括了道德的丑恶一面。 但定睛一看,这些英文短文不过是客观的新闻报道,报道的是登顶珠峰者的信息。 也明明白白写着“Chineseteam”。 谁说书本里的好事轮不到中国人? 有意忽视这些细节的恰恰是一位初中英语老师。 其网络发言三句不离“渗透”。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第二单元第二部分课文讲述一个叫雅各布,马利的人,年轻的时候讨厌圣诞节,死后受到了惩罚。我想问一问编者,我也不庆祝圣诞节,我死后是不是也要受到惩罚?编者想向所有学习这个教材的初中生传递一个什么信息? 假如他认真看了中文翻译,就能知道这个劝人向善的外国故事,涉及到许许多多的文化隔阂。 直接使用当下的道德去批判,显然不妥当。 就像你去古希腊故事里,指责圣贤们不顾奴隶死活是毫无意义的一样,完全偏题了,把握不住重点。 这位网友还说了: “重大事件全部选取外国的,花长文讲述911事件。” 911事件对于美国而言,足够负面了。 当他放这张图的时候,已经自相矛盾了。 不仅仅暴露了他不懂英语的事,还说明他不懂历史。 看来是他,而不是孩子们需要补课了。 05. 英语教材编写组不能有外国人 英语教材需要带着中国孩子去认识世界。 合适的做法就是请一大帮英语专家来编写教材,而不是继续用中式思维一代一代教授蹩脚的英语。 但一些网友就是觉得编写组里外国人太多。 打开教材封底,可以看到,17名主要编写人员里,8名外国人,9名中国人; 算上主编、副主编,22名编写人员里,9名外国人,13名中国人。 怎么算都是中国人明显占多数。 请外国人参与编写,无非是为了给孩子们还原英语思维逻辑。 眼见自己的谬论被拆穿了,质疑者又转移视线说: “日本人”也不行! 其实,那位专家可能是日裔美国人,但无论什么身份,都不影响他带来纯正的外国文化内容。 一位网友的回复反倒说出了很多正常人的心声: “……可以知道外国人的衣食住行。我家十八线小城,那时网络还不太发达,感觉课本里可有意思了。” 这种希望外国人多来写故事的呼吁,自然很难被上纲上线者听到。 06. 不能出现负面的中国内容 他们连黄河这样的母亲河都不放过。 在他们看来黄河高大上,所以她不能称之为“祸河”。 如果上过历史课、地理课,就知道很久之前的黄河并不省心。 有时候古人不得不献出无辜的生命,所以他们抱怨黄河的泛滥是“祸”,也不为过。 如果我们连这样的历史都不承认,是不是反倒说明自己犯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 如果我们连这样的历史线索都不能呈现给孩子看,那他们在逻辑上又怎么能形成黄河治理的认识呢? 只有客观和真实的文章,才能有效地向小孩子灌输环保的理念。 毕竟不是让他们做“环保少女”! 07. 字典里不能出现贬义词 最新版的《新华字典》对于“玩”字给出一个释义举例: 玩弄女性。 有人就觉得,这是三观不正,不尊重女性,还很可能带偏孩子们。 《新华字典》你“厌女”了啊! 从道德和法律上来说,“玩弄女性”的行为当然是不对的。 但这其实是从语法上的举例,字典作为常用工具书,需要呈现出语言习惯和真实事例,不可能不用贬义词。 裁判文书网、新闻报道里,“玩弄女性”的用法也俯拾皆是。 如果分不清语法举例,还要从实际行动对此上纲上线的话,反倒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广西全州检察院顺应了舆论热潮,去书店下架了《新华字典》,并进行了宣传报道。 但没过多久全州检察院被点名批评。 因为字典实在只负责举例,无论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它不需要照顾网络情绪。 08. 字典里不能出现他们理解不了的内容 又是涉及到国家问题。 一个博主说《新华字典》里“国家”一词夹带私货,吃着中国的饭砸着中国的锅。 我以为出了大是大非上的问题,结果发现,字典里“国家”一词的定义是: 但凡上到过高中,就知道这是课本里写下的定义;但凡经历过考研考公,就知道政治书籍里的概念也是如此。 这些一惊一乍言论的发布者,还是吃了读书少的亏。 09. 字典里不能“遗忘战争” 有人放了一堆图片说字典删除了“倭寇”一词,言外之意就是现代人遗忘战争,背弃了英烈。 因为涉及到中日问题,舆论哗然。 有人怀疑亲日分子编写我们的字典,有人觉得我们跪久了,怎么现在还害怕友邦惊诧呢? 但细究起来,《新华字典》1957年版、1971年版、1979年版这几版都没有收录“倭寇”一词。 总不能说那时候就数典忘祖了吧。 有“倭寇”一词的叫做《新华词典》。 作为词典,全书有1200多页,所以可以对词语进行了详细解释。(“倭寇”一词位于883页) 这时候,有人质疑词典怎么又在删减对“倭寇”的解释。 这本工具书的全名是《现代汉语词典》。 顾名思义,它和新华词典、字典不一样,编写组就不一样。 如何详略得当地呈现字词的含义,专家们有自己的考虑。 我们这些门外汉何必指指点点呢? 10. 清华美院logo不能有“跪着的人” 他们找到了清华美院的logo,然后用自己的“火眼金睛”痛斥: “让我想起了卑躬屈膝这个成语” “卑躬屈膝的人举着叉子,叉子代表西方” “跪着才可以吃饭” 实际上,清华美院的logo直接用的是甲骨文中的“艺”字。 此“艺”字是个会意字,左边为树苗,右边是人跪着手拿的样子。 从会意而言,“艺”的本意是种植,后来衍生为劳动技艺的意思,再衍生出艺术的意思,同时伴有教书育人的内涵。 可见,清华美院采用“艺”的logo,是一语多关。 这些资料,百度百科都有。 写得足够明白了。 不过倒也说明艺术和知识需要门槛,虽然门槛是几个网页。 11. 教材里不能出现酒 一位博主发布了一条聊天记录的微博,其中,一位家长怀疑教材用雄黄酒来教育孩子。 《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一年级下册》出现了这篇文章,简单来说文章是对传统技艺和文化的科普。 如果因为文章出现了酒,就指责教材在带偏小孩子,那教材里是不是不能出现“刀”“炸弹”“血”“匕首”,因为这些也可能教坏学生们。 这等同于一个人举报超市,因为超市卖菜刀,但他并不去追究持刀伤人的罪犯的责任。 这样的举报要是被认真对待的话,那鲁迅的文章完全需要被移出教科书了。 因为家长可以指责《故乡》在倡导捕杀保护动物。 要我说,这些的上纲上线的行为做得还不够彻底,我都替它们想好了未来的进程: 1,不能出现原产于外国的动植物。 2,月亮也不行,因为有“外国的月亮”。 3,不能出现原创于外国的产品和科技。 4,教拼音时候,不能用英文字母。 5,不能宣扬色情,教材和字典一律不能出现“奸”“黄”“操”等字词。 给我删删删,给我道歉道歉道歉,给我下架…… 编不下去了。 这就是当代猎巫事件,将自己不喜欢的,看不惯的内容视为“异端”,必须除之而后快。 之后,剩下的是什么呢? 惶恐依然,自卑依旧,同时盲目自负,无法和外界平等对话。 这才是任何人不愿看到的事:不敢睁眼看世界。 我知道这些科普内容可能送不进上纲上线者的视野,但还是希望每个人把吹毛求疵的认真劲留给生活本身,把日子过好。 也希望11条怪谈只是11条,而不是扩大化成101条。 虽然已经不太可能,但我依然希望开放和包容,会是接下来十年的主流。而不是愈演愈烈的保守情绪,以及越来越荒唐的上纲上线。 -END- 可以看到一篇“性瘾者” 抖音充值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