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txt小说下载网站免费下载 http://www.xsk8w.com/ 2008年10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萧克因病逝世,享年102岁。 4年前,国内一杂志曾这样讲述萧克的生平: 萧克将军是目前健在的开国上将中,唯一参加过1926年国民革命军的将军,唯一参加过北伐战争和1927年南昌起义的将军,唯一在两万五千里长征中担任军团长职务的将军,也是唯一写过长篇小说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将军。 图|萧克 如此居高的评价,萧克上将当之无愧。实际上,论战绩和资历,萧克完全不在任何一个大将之下。 并非战绩不佳 萧克早年投身革命,戎马征战半生,他的阅历之丰富,在开国将军中亦不多见,他是真正的老革命。 少年时代,萧克因为家仇而弃文从武,逐渐走上革命道路,在他求学期间,他做过三个选择:第一,报考黄埔军校,第二,跟随北伐军队出发,第三,上井冈山。 革命时期,湘南是农民运动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这里汇集了全国最强大的农军。1927年南昌起义后,朱德和陈毅进行了一次分兵,陈毅率领部队经过“赣南三整”,同范石生部建立统一战线,转战进入湘南。 图|青年萧克 此前萧克担任革命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七十一团二营四连代理连长,因为部队打散,他千方百计才回到老家,这时听到陈毅来了,马上和其接头,最后成功上了井冈山。 湘南年关暴动胜利后,萧克坚持打了两个月的游击,他判定主力部队一定会向东到罗霄山会合,所以也率领队伍往东走,不料,当时毛泽东正好从井冈山下来寻找朱德,和萧克的部队撞了个正着。 当时萧克部队只有几百人,缺弹少枪,身上背的都是毛毛枪,腰间带的都是飞镖,毛主席看了好一阵子,然后对萧克感叹说:“呦呵!你这部队真是揭竿而起啊。” 图|青年毛泽东 井冈山会师后,萧克担任二十九团二营七连连长,很快,国民党兴师动众对红军进行第一次“围剿”,萧克出色的指挥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当时萧克只有20岁,因为作战勇敢,他马上从连长升为了营长,成为了井冈山为数不多的优秀指挥员。 在转战赣南途中,为保存实力,萧克曾在1929年2月下旬占领了闽西中心城市汀州。随后利用诱敌麻痹战术,攻下了宁都城,毛泽东对萧克高度重视,林彪马上把萧克调任第一纵队参谋长。(后来合并为第三纵队) 时间还没多久,红军开始攻打吉安,萧克再次展现自己的作战才能,用一天的时间取下吉安城,并缴获了大量的武器,终于把自己部队的毛毛枪换成了步枪。 这一仗让萧克名声大噪,他的部队被改编为红四军十二师,从农民军正式变成正规军,他担任师长,这也成为了萧克起家的基础。 实际上,从这时候开始,萧克才真正迎来了他的军事生涯的转折点。1932年,萧克被调到湘赣军区担任第八军军长,这也是他第一次担任独立战区的领导。 此后,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萧克坚守战役,并利用有利地形,巧妙地在棠市打了一场大胜仗,最后俘敌600多人,萧克的战术运用得到了毛主席等人的高度认可。 不久,长征开始,在湘江战役中,危急关头,萧克等军团领导决定放弃由零陵地区强渡湘江的计划,调头东行,打算在阳明山地区建立根据地。 到达后,发现阳明山地区地形、民情都不适合发展根据地,果断放弃原计划,进入白果市,终于跳出四倍于红六军团的敌军包围圈。接着日夜兼程赶到嘉禾,敌军继续追来,萧克等指挥军队折而向西,从江华、道县之间渡过湘江支流潇水,进入广西全县、灌阳交界地,击溃敌军八个团,于9月4日上午终于顺利西渡湘江。 直到红军胜利到达陕北,红二、六军团组成了红二方面军,贺龙为总指挥,任弼时为政委,萧克为副总指挥。萧克成为了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方面军领导人,当时他才29岁。 图|萧克 这还是红军时期。 七七事变后,萧克曾任八路军第先120师副师长,和贺龙一起东渡黄河,参加了忻口战役,之后还推广了地雷战和地道战等游击战术。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参谋长,当时的四野司令员是林彪。 因此,论资历,论能力,萧克都是战将中的佼佼者。 萧克被授予开国上将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大器早成,名扬中外的萧克,不仅仅英姿飒爽,风流儒雅,更是胸怀坦荡,赢得了包括对手在内的一致敬仰。 萧克作为革命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早在抗战时期就传为佳话,有记者曾这样评论萧克: 萧克司令员在军事和政治方面都有很深的修养,但他并不为此满足,他虚心向群众学习的精神堪称我们的模范。 他很喜欢和老百姓谈话,不论是小孩子还是老人,或者农民,或者知识分子,他总是表现出不一样的风度。 不仅如此,在生活上萧克也是向来节俭,他的灰色军装一穿都是好几年,他的老部下多年后曾回忆,萧克将军从来不在乎个人名誉,这在授衔时就体现出来。 1955年,新中国的首次授衔在中南海举行,这次授衔评选出大将和元帅各10名,在55位上将军衔中,萧克名列第一。 前十名依次是:萧克、李达、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 虽然萧克名列第一,但是很多人为他打抱不平,很多人觉得萧克被评为上将是有点委屈了。 萧克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四军的师长,后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抗日战争时期任120师副师长,当时的师长是贺龙;后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当时的司令员兼政委是聂荣臻。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参谋长,当时的四野司令员是林彪。 实事求是地说,萧克在三个革命时期担任过的职务不逊于任何一员大将。 所以,当萧克被评选为上将后,很多人纷纷表示,这样对萧克是不公平。 对此,毛主席说,萧克授的是上将军衔,大将没什么可说的,上将更没什么可争的了。意思就是,把萧克评选为上将,确实是有点委屈了。 萧克对此也说了自己的见解,他说:“很多战友为了新中国的诞生都在战争中牺牲了,我早该死了,评不评选,评什么都行。” 萧克说这些话的时候,还举了一个例子,他说东汉大将冯异是光武帝时期的开国大将,战场上更是勇不可当,功勋卓著。但是他为人谦和,每次和将军们聚会论功的时候,他就躲在一边的大树下,从来不参与,所以东汉军中的战士称呼他为“大树将军”,我们身为共产党人,难道还不比古人? 萧克的这段话所折射的正是自己,他的高风亮节不仅让大家对他肃然起敬,就连毛主席也对他很是敬佩,可以做到如此坦荡不容易。 萧克和毛主席算是老相识了,从湘南暴动后毛主席和萧克的第一次见面,毛主席就对他印象深刻。 图|萧克在天安门 1968年的劳动节,萧克在天安门城楼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和萧克紧紧地握着手嘘寒问暖。 毛主席对萧克说:“我现在还记得当时在龙溪洞见面的场景,那时候你们有多少人?”萧克一惊,毛主席说的那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 萧克赶紧说:“那时候我们只是个小小的地方武装,男女老少加在一起,顶多900人,六七十条枪,剩下的都是梭镖。” 毛主席听罢后十分感慨,然后对萧克说:“揭竿而起,揭竿而起啊!”二人在天安门城楼上哈哈大笑,革命的友谊如那五星红旗随风飘扬。 萧克告诉毛主席,他依然记得在长征时期,萧克在战斗中受了重伤,手术后一直躺在担架上,毛主席看到后马上脱下自己的大衣盖在萧克的身上,然后对医护人员说:“你们要好好治疗,一定要让我们的‘白袍小将’好起来。” 在毛主席的心里,萧克给他的印象是极好的,在所有的将帅中,萧克最为踏实,他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组织观念很强,坚决服从党的指挥。 萧克(左二)与红二方面军的部分干部陈伯钧、关向应、王震、甘泗淇(从右至左)合影 在抗战时期,多次违抗命令,甚至直接越过上级指示作战的将领不少,但萧克却从来没有违拗过上级指示,哪怕是职务下调,他都没有。 比如在长征时,他曾是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后来31军军长生病了,要他去接替,他直接就去了,从来没有说过什么。 斯诺夫人在《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自传)》中这样评价 “像周恩来、徐向前和毛泽东一样,萧克是中国人所称的‘军人学者’的再世。”美国记者尼姆·威尔斯也称萧克为“军中学者”。萧克是一位多才多艺、词采风流的儒将。 说到儒将这个词,就不得不说前文提到的,他著书一事。他是开国将帅中唯一一个写出著作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人。 图|萧克和朱德 奇才著奇书 萧克从小就喜欢读书。他的祖上几代人都是读书人,父亲五个兄弟中有三个都是读书人,所以小时候萧克家里是不缺书的。 他在嘉禾师范读书期间,家里已经穷的连饭都吃不起了,但是仍然会出钱让他读书,他和毛主席这点爱好十分相似,甚至到了嗜书如命的地步。 在那个戎马倥偬的年代,毛泽东从小读的是古书,所以可以写出很多流传千古的诗词,但萧克写不出这个,萧克读书时新文化运动已经普及,他读的很多书大多是白话文著作。 比如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及很多外国名著等,在抗战初期,萧克一直会写一些小故事发表在了报刊上,这给他日后写长篇小说打下了基础。 他的长篇小说就是著名的奇书《浴血罗霄》。 图|萧克和贺龙 之所以说这部书是奇书,是因为它有两奇。第一:这是身经百战的老将军所写,第二,作者写了50年才出版。 纵观古今,可以在战争年代写出长篇小说的将军几乎没有,中国最早的白话文小说,莫过于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在萧克的小说获奖之前,路遥已经开始创作《普通人的道路》,此后改名为《平凡的世界》。 而这部小说之所以创作时间长,其中还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1937年5月,萧克开始动笔,花了两年的时间最后写成了这部小说的初稿大概有20万字,后来经过多次修改,最后增加到40万字。 蹇先佛姐妹 由于战争年代条件艰苦,创作环境简陋,手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保存好手稿,萧克把手稿交给自己的妻子蹇先佛,希望妻子保存好。 但是后来手稿意外丢失,引起了家人不小的恐慌。那是在解放战争期间,在河北的滦平县休息时候,蹇先佛突然发现自己装书稿的那个包不见了。 经过多次寻找最后都没有找到,蹇先佛惊慌失措,这可是丈夫几十年的心血,如果丢失了它该怎么活。当时猜想可能是被小偷偷走了。 大家找了一天都没有找到,把蹇先佛急坏了。在古代,司马迁就曾丢失过手稿,最后从头写,这种执著不是一般人可以有的。 幸运的是,就在大家怎么都找不到的时候,手稿被人放在了一个汽油桶上,可能是小偷感觉这些纸没有用,便送了回来。 此后,为了保存好这些手稿,蹇先佛把那个书包做成挎包,牢牢地拴在了肩膀上。 图|萧克一家 新中国成立后,萧克本来要进行出版的,但是社会环境不允许。甚至还没有出版,就多次被别人批判和评论,这也是萧克从来没有想到的。 辛辛苦苦写的小说,为什么出版这么难呢。等到社会环境允许的时候,萧克已经退休了。 1985年,萧克的朋友纷纷劝说他把这部小说出版了,萧克认为,既然有人批评,说明其中还有别人不满意的地方。 随后,他不顾80岁高龄,专门到南方当年战斗过的地方踏访。对于书中引证的历史资料,哪怕是一句古语,他都要查清楚出处,力求准确。经过一年多的认真修改,书稿终于付印了,定稿时书名改为《浴血罗霄》。 萧克曾专门写了一副对联自勉: 雕虫半世纪,今再操刀,告老不惜老;戎马六十年,乐得解甲,赋闲再难闲。 1988年建军节前夕,萧克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出版。 图|晚年萧克 解放军艺术学院原院长魏传统赋诗相贺: 将军学者胸如海,一部书成五十载;几度难关风雨多,罗霄浴血知高矮! 1991年3月,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通知84岁的萧克,《浴血罗霄》荣获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这份难得的荣誉,让萧克十分激动。 勤劳勤俭是咱的传家宝 1994年,萧克听说老家萧氏宗族开始修谱.然后写了四个字“勤劳勤俭”寄了回去,嘱咐把这四个字作为家里的家规家训。 萧克的儿子萧星华说,他从小就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他穿的大多数衣服都是父母用旧衣服改的,很多都是打的补丁。 上学时就有人笑话他,他回去和父亲哭诉,萧克问他:“穿旧衣服很丢人吗?毛主席穿了一辈子打补丁的衣服了,我也穿,我就觉得挺好。” 萧克、蹇先佛与儿子萧星华 在萧克的故居里,挂着一幅萧克、蹇先佛与儿子萧星华的合影照。照片中的萧星华穿着一条背带裤.后来这条背带裤由萧石英接着穿,从小学穿到初中,裤腿短了就接上布加长。 一如老一辈革命家对萧克的评价,萧克的一生简简单单,从来不追求什么名利,对待自己也同样,在他晚年,他最怀念的就是故乡,但他对江西情有独钟。 在回忆录中,他深情地写道: 在井冈山时期我就跟着毛主席和朱德,在江西留下了多少战斗的篇章,我此生的革命中,战斗最多的地方就是江西。 江西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让我留恋,江西的乡亲父老多少年一直在我的梦中萦绕着,我也早已经把江西看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2008年10月24日,萧克将军以102岁的高龄跨鹤西去,他文武皆辉煌,在为祖国事业的建设中,不遗余力,贡献卓著。 一如胡耀邦同志评价《浴血罗霄》写的那样: 寂寞沙场百战身,青史盛留李广名。夜度将军罗霄曲,清香伴我到天明。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