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网

用户登录

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

上海疫情防控,三个最新细节值得关注

2022-05-07/ 摩登网/ 查看: 214/ 评论: 10

摘要撰文|余晖今天政知君关注的,还是上海疫情防控。先来看两组数据:4月25日,上海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6
推理大师

撰文|余晖

今天政知君关注的,还是上海疫情防控。

先来看两组数据:

4月25日,上海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661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5319例。

4月25日,上海市新增本土死亡52例。平均年龄83.1岁,最小年龄33岁,最大年龄100岁。

死亡病例仍在增加,实在是让人揪心。

在4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说,“33岁这位患者,男性,因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诊断为心源性猝死,曾接种过2剂次新冠肺炎病毒疫苗。”

在发布会上,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说:

虽然近期疫情仍在高位波动,但今天报告的阳性感染者数量,总数较昨天又有了进一步减少,达到了2000多例,减幅达13%,这也是自疫情出现下降趋势以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而且,90%以上的新增阳性感染者是在封闭管控期间或集中隔离期间被发现的。

孙晓冬还提到,此次上海的疫情始于2月底,至3月中旬累计超过1000例,大概差不多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但到3月下旬累计超过10000例,翻了10倍,只用了10天左右;到4月上旬累计超过100000例,再翻10倍,也只用了10天左右。截至4月24日,累计数已超过50万。

政知君注意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上海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期间,也对目前的上海疫情做了最新判断。

孙春兰说,“当前上海疫情形势总体稳中向好,但基础还不牢固,不能有丝毫侥幸松劲。”

她还提到,要将阳性感染者迅速转运收治,加强现场流调排查,严格判定密接次密接,实现应转尽转、日清日结,“彻底阻断社区传染源”。

视频截图

还有三个细节值得关注。

其一,近段时间,孙春兰两度强调坚决防止“跑冒滴漏”。

4月23日至24日,孙春兰在上海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孙春兰指出,要在继续围绕转运环节强化衔接加快工作的同时,以管理为中心,抓好工地、企业以及保供人员、快递人员、志愿者等重点人员管理,巩固扩大防控成效,坚决防止“跑冒滴漏”造成疫情波动。

4月24日至25日,孙春兰继续在上海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她指出,要坚持以管理为中心,杜绝麻痹大意,严防“跑冒滴漏”,切实管住重点地区、重点人群。

其二,根据安排,4月26日,上海市对所有的封控、管控和防范区域内人员进行全员的核酸筛查。

不过,由于受天气影响,上海市调整了方案——封控区、管控区开展核酸检测,防范区开展抗原检测。

政知君注意到,昨天,“上海暴雨”备受大家关注。

据“上海天气”报道,4月25日,受江淮气旋影响,上海市有一次大到暴雨过程,并伴有7~9级雷雨大风,强降水时段出现在25日傍晚到26日早晨。另外,4月28日夜间至29日,上海市还将有一次较明显的降雨天气过程。

据东方新闻报道,4月26日,上海市市长龚正在奉贤区检查疫情防控工作。

在检查期间,龚正前往核酸采样点,在雨中查看便民服务采样点的情况。龚正说,要抓紧推进建设,同时要扩大采样人员来源,满足市民常态化、便利化的核酸采样需求。

他还提到,要加强巡查值守,做好降雨大风期间方舱医院、采样点、集中隔离点等场所安全管理和现场组织工作。

最后,再来说一下“非必要不离沪”的问题。

政知君注意到,从4月22日开始,上海市开展社会面清零攻坚九大行动,其中一个就是“开展防外溢行动”。

当时的消息中提到,进一步加强离沪人员管理,尽可能减少疫情外溢风险。非必要不离沪,封控区与管控区人员非必要不出区。

确需出行的人员,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24小时内抗原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绿码”出行,对因保障民生供应需要往来上海的货车司机等高风险岗位人员,落实闭环管理、每日健康监测和定期核酸检测等要求,离沪时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24小时内抗原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绿码”予以通行。

不过,近期网上有消息称,上海在劝外地人返乡。

4月25日,就有网友在“上海发布”留言,“外地朋友发消息说,网上看到上海在劝外地人返乡,还说会资助外地人返乡,有这回事吗?”

对此,上海发布予以回应说,上海并没有让来沪人员离沪返乡。

“民政部门负责人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疫情期间,针对外地来沪且在沪无固定住所的社会流浪人员,如有困难,将帮助其离沪。您所说的传闻,可能是对这个信息的误读。”

截图

在4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再度重申,上海严格实行“非必要不离沪”,采取各项措施从严从紧做好人员离沪管理,坚决防止疫情外溢。

“一是离沪人员除须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外,还须提供24小时内抗原检测阴性证明;在机场、车站等道口做好相关查验工作,最大限度减少风险人员输出。”

资料|新华社人民网央视解放日报等

延伸阅读

上海死亡病例过百三则采访透露出新消息

撰文|余晖

今天政知君关注的,依旧是上海疫情防控。

最新的数据显示,4月24日0—24时,上海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472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6983例。

除了确诊和无症状之外,最近这段时间,上海市还接连通报了本土死亡病例——

4月17日0—24时,新增本土死亡病例3例

4月18日0—24时,新增本土死亡病例7例

4月19日0—24时,新增本土死亡病例7例

4月20日0—24时,新增本土死亡病例8例

4月21日0—24时,新增本土死亡病例11例

4月22日0—24时,新增本土死亡病例12例

4月23日0—24时,新增本土死亡病例39例

4月24日0—24时,新增本土死亡病例51例

从2月26日0时至4月24日24时,上海市累计本土确诊41281例,死亡138例。

死亡病例的持续新增,也让外界格外揪心。

政知君注意到,从4月2日至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已经在上海市工作了20余天。

在4月23日至24日,孙春兰在上海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视频截图

她强调,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社会面清零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落实“四应四尽”,采取最彻底的办法阻断传播源,以最坚决的措施管控到位,落实时间越久,消耗的资源越大,疫情拖尾越长。

孙春兰还提到,“要推进阳性感染者应治尽治,坚持分类收治,落实双向转诊,精心救治患者特别是重症、危重症患者,全力护佑每一个生命。”

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最近,多位国内知名治疗专家已奔赴上海。同时,上海的专家也都在一线工作。

先后有多位大家耳熟能详的专家接受了采访:

4月22日,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梁万年接受媒体采访

4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接受媒体采访

4月25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接受媒体采访

这些采访聚焦的重点非常多,其中“动态清零”和“重症患者救治”的问题备受外界关注。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巨大,目前老年人口疫苗接种率相对来说还不够高。”梁万年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一旦疫情管控放松,它的结局可以看得很清楚,肯定是病毒广泛地传播,老年人群的重症和死亡数量是巨大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视频截图

他说,“大量重症的出现,反过来挤兑医疗系统,而且随着医务人员感染势必又会造成正常的医疗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将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同样,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赴上海工作组中医专家组组长,张伯礼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了这一问题。

张伯礼

张伯礼说,按照中国的人口密度、人口结构,一旦放松疫情管控,会面临病毒广泛传播、重症和死亡数量巨大的后果。

“上海此次疫情,正是因为有那么多的队伍前来支援,才避免了医疗资源被挤兑,如果完全放开了,重症患者大量出现,又该需要多少医疗资源才能应对?如果真到那个时候,经济发展、社会交流该如何进行也是难以想象,每个人都在担心自己是否会被感染,生活又如何才能安心?”

再来看重症患者的救治。

4月25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透露了一则消息,称作为“上海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最近非常忙。

在这则新闻中,张文宏回应了多个热点问题,包括:

最近吉林和上海公布的新冠死亡病例大多系由基础病致死,这与两年前武汉公布的死亡病例通常伴有“严重呼吸困难”不同,这是否说明新冠死亡的标准有所调整?

从救治角度看,上海这波疫情,和之前的武汉情形有哪些异同?上海在救治重症方面有哪些办法?

张文宏说,“目前对病死率造成最大影响的,是高龄患者与基础疾病患者的病故,这是上海当前救治面临的最大挑战。”

他还提到,新冠流行之前,这些有着多脏器严重合并症需要长期治疗的病人,一般来说是在原来治疗机构或是护理机构治疗的。

“在新冠疫情暴发期间,这些病人会集中收治在新冠定点医院。他们患有较为严重的多脏器功能不全,当合并新冠感染时,部分患者即便新冠本身肺炎症状不重,我们计算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时,仍将这部分因基础疾病死亡的病例计算在内。”

“目前在区级定点医院更需要强有力的医疗支持。救治资源需要逐渐向基层下沉,提高基层对新冠患者的救治力量,实现医疗资源全覆盖。”

在建议方面,张文宏说,“应对传播率极高的奥密克戎病毒,一方面要让新冠定点医院成为不仅仅是救治新冠肺炎的医院,更是救治新冠阳性但基础疾病更重的患者的综合性医院,大力推动各专科力量的投入,给核酸阳性脆弱人群提供与疫情前同质化的专科治疗。”

4月24日,张伯礼在上海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在国家专家组指导下,已经形成了《上海市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药救治工作专家共识》。

他提到,“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首先要强调的是多学科合作,包括重症医学科、呼吸科、营养支持、护理、中医等”。

张伯礼说,要分辨高危人群,重视基础疾病变化,多学科联合,早期干预,辨证论治,一人一策,抓住主要症状和核心病机确定好中西医结合临床救治方案策略。

在用药时机上体现“早、快”,在治疗策略上体现“清”、“通”等关键要素,有时可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先症而治,并注重调节机体整体状态,避免老年患者进展为重症,截断病势,减少死亡。

资料|新华社人民网央视澎湃新闻等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上一篇:暂无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